2012-05-03 01:42:53
每經編輯|楊芮 每經記者 張敏 發(fā)自北京
楊芮 每經記者 張敏 發(fā)自北京
5月1日,美國商務部宣布終裁結果: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高壓鋼瓶征收6.62%至31.21%的反傾銷稅和15.81%的反補貼稅。這也是繼美國商務部3月13日至20日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發(fā)起6起貿易救濟行動以來的又一起“雙反”調查案。
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獲悉,美國諾里斯鋼瓶公司去年5月11日向商務部提出申訴,要求對中國輸美高壓鋼瓶征收“雙反”關稅。按照美方程序,正式征收“雙反”關稅之前還需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肯定性終裁。根據(jù)日程,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于6月11日對此公布終裁結果。
針對今年以來有所升溫的中美貿易摩擦,中國商務部曾多次表示,希望美國政府恪守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承諾,共同維護自由、開放、公正的國際貿易環(huán)境,以更加理性的方法妥善處理貿易摩擦。
國內產能過剩激化貿易摩擦
高壓鋼瓶“雙反”案公布之際,恰逢美國國務卿希拉里·克林頓以及財長蓋特納將率團前往北京參加定于5月3日至4日舉行的第四輪中美戰(zhàn)略與經濟對話之時,因此也備受各界關注。
“高壓鋼瓶是鋼材行業(yè)里比較小的一個品種,對整個鋼材行業(yè)影響不大。但對生產高壓鋼瓶的企業(yè)而言,肯定會對生產經營造成影響,出口困難或導致開工率難以保證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鋼鐵行業(yè)分析師對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表示,在金融危機后,由于貿易措施導致出口下降,部分鋼材企業(yè)不得不采取打“擦邊球”的戰(zhàn)術,比如在棒線材或者熱軋板里加入一些硼元素,使其能夠以特鋼的身份出口,以避免出口中所遇到的困境。
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分析稱,“高壓鋼瓶‘雙反’案肯定與中國出口產品影響到美國生產商有關?,F(xiàn)在中國的產能過剩,加上競相壓價的出口,以犧牲國內產業(yè)利潤率為代價的低價競爭,肯定會對美國造成沖擊。”
資料顯示,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高壓鋼瓶,由2009年的總值2900萬美元,急增至去年的8170萬美元。“從總數(shù)來看并不算多,而落到中國企業(yè)口袋里的就更少了。國內鋼企是普遍虧損的,這既反映出中國金融危機以后的高增長,也反映出外需不足、全球產需缺口矛盾較大以及中國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問題。”張茉楠認為,我國鋼鐵、水泥、建材以及光伏產業(yè)也有可能出現(xiàn)新一輪的產能過剩,要解決這一矛盾,貿易摩擦是很難避免的。
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白樹強表示,“‘雙反’調查的啟動實際上就是一種傷害。因為在啟動調查后往往會有一些臨時措施,諸如暫停出口或出具保證金等,即使調查結束后認為并不符合傾銷的條件,其實也帶來了實質性的損害,特別是對一些季節(jié)性比較強的產品,會耽誤最佳的銷售時機。”
亟待多邊貿易機制化解
“金融危機以來,美國延續(xù)了奧巴馬提出的出口五年規(guī)劃的政策,戰(zhàn)略重心和產業(yè)轉型的重心已放在了亞太地區(qū),而中國實際上和美國是最大的競爭對手,不僅僅在第三領域和美國有競爭,未來在新能源領域,戰(zhàn)略新型產業(yè)和高端制造業(yè)等方面,甚至全產業(yè)鏈都會短兵相接,全面貿易摩擦不可避免。”張茉楠分析認為。
而高壓鋼瓶個案的背后,確實存在著美國不斷發(fā)起的“雙反”調查和“337”調查,以及中美頻繁的貿易摩擦。有分析稱,大選帶來的政治因素亦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根源之一。對此張茉楠分析認為,大選并非最主要的因素,兩黨無論是誰上臺,對中國的貿易政策都將是強硬的。
白樹強認為,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背景下,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實體和第二大出口國,已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主要對象,對貿易爭端應盡可能通過多邊渠道解決,促使貿易摩擦非政治化,盡量避免雙邊貿易戰(zhàn)。而依靠多邊貿易機制來解決亦可以避免本國承受較大的壓力。
張茉楠表示,作為應對之策,中國要做到 “內外兼修”。“外部來講,中國要積極應訴,實際上美國現(xiàn)在強調的不是自由貿易,而是公平貿易,但美國針對新能源的補貼遠遠超過中國,奧巴馬實施的7870億美元財政刺激計劃里,1000多億美元也是針對新能源方面的產業(yè)和出口企業(yè)的補貼,和中國相比,美國的刺激力度更大,補貼力度也更大。另一方面,一定要從產業(yè)升級和高附加值方面的產業(yè)入手,防止市場份額被蠶食,而非依靠低價競爭來占領市場,要苦練‘內功’,以時間來換空間,同時加快中國產業(yè)的整體轉型。”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聯(lián)系。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每經訂報電話
北京:010-58528501 上海:021-61283003 深圳:0755-83520159 成都:028-86516389 028-86740011 無錫:15152247316 廣州:020-89660257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